徐茂公,历史上更为人知的名字是李勣或徐懋功。虽然在《隋唐演义》系列的小说和评书中,他被描绘成类似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军师形象,甚至在民间流传着“呼风唤雨诸葛亮,神机妙算徐茂公”的说法,但历史上的李勣其实并不是军师,而是一位英勇善战的将领。尽管他不以计谋著称,李勣却确实做过一件令人称奇的“神机妙算”之事,这不仅在他去世后引发了武则天的愤怒,还使得她在打开他的墓时气得直跺脚,愤慨道:“徐懋功狡诈如此!”
那么,为什么武则天会亲自挖开李勣的坟墓?她究竟在李勣的墓里发现了什么,竟使得她如此震怒呢?
李勣的名字有很多不同的称呼。史上他原名俆世勣,字懋功,后因投降大唐,唐高祖李渊赐姓为李,因此他改名李世勣。在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,为避讳,他再度改名为李勣。至于《隋唐演义》中的“徐茂公”,实际上是后人对他的称呼,但从历史角度看,称他为李勣更为准确。
展开剩余81%李勣出生在滑州(今河南浚县),家境殷实。从小性格豪爽、豪迈,乐于助人,且武艺高强。在隋末的农民起义期间,李勣倾尽家产,招募乡勇,投身瓦岗军,最初为翟让效力,后来翟让被李密取代,李勣随之投靠李密。随着李密败给洛阳军阀王世充并被迫投降唐朝,李勣也在这一过程中投向了李渊,并最终成为唐朝的重要将领。
李勣的投降很有讲究。他并非直接以自己的名义向李渊投降,而是以李密的名义,这样的做法不仅显得他对李密忠诚,还在某种程度上将自己投降的责任推给了李密。李渊深为感动,认为李勣在危难时刻仍然没有忘记旧主,这种忠义让他对李勣产生了极高的评价,并且亲自为他赐姓“李”。
投降后,李勣继续镇守黎阳,直到河北的义军首领窦建德攻打黎阳,李勣战败并被窦建德俘虏。尽管窦建德试图劝降李勣,李勣宁死不屈,窦建德反而因为他深厚的忠义,选择将其囚禁。李勣巧妙地观察到窦建德性格仁慈,因此伺机逃脱,最终成功逃脱,窦建德也未伤害李勣的父亲李盖。从这一事件可以看出,李勣不仅军事才能卓越,还极具人心洞察力。
在李世民与太子李建成争位的过程中,李勣保持着小心谨慎的中立态度,既不偏向李建成,也不倾向李世民。虽然李世民拥有不小的军功和人脉,但在当时李建成才是正统的太子,且唐高祖李渊也支持李建成。在这种复杂的局势下,李勣选择保持中立,最终证明了他的高瞻远瞩。尽管他没有明确站队,李世民即位后,仍感激李勣的智慧与谨慎。
李世民晚年因担心李治无法驾驭李勣,于是做了一次考验,他故意将李勣调到偏远的甘肃担任都督,借此考察李勣的忠诚与态度。李勣的反应令人满意,他毫不犹豫地接受了这一安排,展现出完全的忠诚与顺从,李世民因此更加信任他。
然而,在李世民去世后,李治继位,开始宠爱武则天并最终立她为皇后。在这一过程中,李勣的谨慎性格再次发挥了作用。面对长孙无忌和褚遂良的反对,李勣巧妙地以“立后乃皇上家事”为由回避了表态,实际上他通过这种中立的言辞,间接支持了李治的决定。武则天因此感激他,而李勣也因此获得了李治的信任。
然而,李勣的家族在其子李敬业的背叛中走向了悲剧。李敬业,李勣的长孙,性格与祖父截然不同,虽然聪明且有勇气,但做事过于冒险。他因反对武则天而被剿灭,李勣的家族遭到了清算。武则天不仅杀害了李敬业,还将李勣的家族剥夺了李姓,并恢复了其祖先的姓氏徐。
为了彻底根除李勣家族的影响,武则天还命令挖开李勣的坟墓。她本以为墓中会有奢华的陪葬品,从而能找到李勣的罪证,但令人失望的是,李勣的墓葬简朴至极。仅有几匹石马和十几个木偶人像,他的遗体也仅穿着普通的朝服。这与李世民为他修建的宏伟坟墓形成鲜明对比。李勣在生前就以简朴为本,连死后也要求简葬,且临终遗言中嘱咐家人不要让陪葬品过于奢华。
武则天的怒气因此愈发难以平息。她不仅未能找到任何所谓的罪证,还被李勣的简朴葬礼所激怒,愤怒地称李勣“狡诈如此”。最终,她下令将李勣的尸身剖开并随意丢弃,这位曾经的忠臣大将,竟然在死后遭遇了如此不公。
直至武则天被迫退位,李治的儿子唐中宗复位后,李勣的家族才得以恢复国姓,李勣的坟墓也被修复。然而,李勣一生的谨慎与智谋,虽然让他在许多历史事件中游刃有余,但最终却因孙子李敬业的冒失行为,使得他所钟爱的家族陷入了悲剧,也让他自己在死后遭遇了无法避免的毁灭命运。
发布于:天津市